绿建开启万亿蓝海
重新定义居住。
作者 | 周智宇
编辑 | 黄 昱
在绿色建筑的牌桌上,规则正在被改写:曾经的老师德国,正被来自中国的学生超越。
做出这一判断的,正是被誉为“被动房之父”的德国被动房研究院执行院长贝特霍尔德·考夫曼(BertholdKaufmann)。今年9月,他在河北高碑店参观后奥润顺达后直言,德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缓慢,而中国的企业“已经走在了全球产业的前沿”。
这种变化背后,是那个依靠土地、杠杆和规模的地产“上半场”已经结束。评判一套房子的标准,不再是地段和面积,而是空气品质、舒适度和绿色节能这些全新的价值标尺。
一场围绕“未来的房子”展开的万亿级牌局已经开场。驱动这场牌局的,是政策的强推、需求的倒逼和技术的赋能。旧世界的巨头们仍在债务泥潭中挣扎,而的挑战者们,已经开始探索截然不同的掘金路径。
由真金白银构筑的巨大市场机遇正在浮现。根据测算,“十四五”期间由绿色建筑标准带来的直接增量市场规模约为1.76万亿元。而存量改造的蛋糕同样诱人,至2025年末,市场规模最高可达2150亿元。
根据节能协会在2025年初发布的最新测算,仅“建筑光伏一体化(BIPV)”这一个曾经小众的赛道,在中国的市场潜力就预计在2030年突破万亿元。而这,仅仅是未来建筑庞大产业链中的一个切片。
市场的爆发离不开政策与需求的共振。
政策端,从超低能耗建筑的强制性标准推广,到对既有建筑改造的财政补贴加码,执行力越来越强 。
需求端,后疫情时代大众对健康的空前关注,以及中国加速迈向重度老龄化社会,让能够主动监测健康的“智慧健康住宅”正从改善型需求变为核心刚需 。
在绿色智慧健康建筑这片宽广的赛道上,从绿色建材、节能系统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服务,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千亿级的机会 。
面对蓝海,新世界的挑战者们已探索出截然不同的掘金路径 。
朗诗选择“轻装上阵”,将其深耕多年的绿建技术打包成高附加值的服务,向全行业输出,其业务毛利率维持大两位数水平,证明了市场愿意为真正的技术专长支付高额溢价 。
奥润顺达则试图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产品,它将飞机、太空舱的生命保障技术与医疗科技融入建筑,其“太空房”可在极端环境下实现能源、水源自给,俨然一个“生命舱” 。这种颠覆性的产品理念,也引来联合国IPCC副主席戴安娜·悦格弗萨茨的感叹,她认为这种模式“将能源效率与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推向新高度” 。
与此同时,头部玩家也迅速达成共识。克而瑞研究指出,“好房子”建设是住宅产品的战略性发展方向,正在从政策理念转化为行业实践,并将成为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。
包括保利、中海、华润等头部房企相继发布“好房子”战略,他们都以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四大核心为基础维度,延展至精工、服务、低碳、健康等衍生价值,并通过量化技术标准实现落地闭环。
这标志着行业已形成一个清晰的共识:地产下半场的竞争,不再是谁能盖出更多的房子,而是谁能为居住者提供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生活。
未来的领先企业,竞争的终局将不再是房子本身,而是围绕房子这个物理空间所构建的服务生态,是谁能为居住者提供更健康、更安全、更可持续的生活。这也是诸多企业在绿色智慧健康建筑上持续掘金的原因,他们看到这背后由技术、政策和需求共同催生出的万亿蓝海 。
然而,要在这片蓝海中赢得终局,仅有绿色的“硬件”是远远不够的。未来的领先企业,必须是高品质建筑(硬件)、智能系统(软件)和健康管理(服务)的三重结合体。房子将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商品,而是一个能伴随居住者全生命周期,生长演进的服务平台。
谁能率先完成从开发商到“终身生活服务商”的转变,谁就能真正定义居住的未来,并最终赢得这场万亿牌局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
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